2010/09/06

第一代澳門人

澳門日報 F03, 新園地, 筆成氣候, 林玉鳳

要談特定的澳門人算是第幾代的澳門人,當然可以從四百多年前的開埠算起。可是,因為文獻不足,這樣的工作,也許要等歷史學家做點考據才可以完成。




如果以今天在世的多數澳門人作為談論對象,戰爭的確是一個很好的世代分野。前文提及歐美的嬰兒潮概念,指的就是二次大戰之後出生率大增的那一代人。香港的呂大樂教授在其《四代香港人》一書當中,就將戰前出生其後南來在香港定居的一輩稱為第一代香港人,這一代人,經歷過戰爭,價值觀和人生觀與其後幾代人會截然不同。澳門,當然也有這樣的一代人。



這一代澳門人,今天都在六十歲以上了,從嚴格的歷史觀點而言,他們當然不能算是第一代的澳門人,可是,他們卻是今天我們仍然可以親身瞭解、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觀察、與他們接觸的最年長的一代。根據統計局二○○六年的人口中期統計,六十歲以上的澳門人有近五萬人,當中,在澳門出生的只有兩成,內地出生的有近七成,也就是說,這一代人當中,多數都是從內地移居到澳門的。看到這個數字,腦海即時浮現出好幾幅圖畫。



我的父母是這一輩的,他們是五十年代移居到澳門來的。父親在世的時候曾經說,當初離家的第一站其實是香港。到了香港,根本找不到工作,於是在別人家的樓梯底睡了兩天就跑到澳門來。看呂大樂描述香港的同一代人,常常把省城(廣州)和上海掛在嘴邊,可以推想,同一代到了香港的內地人,應該是來自大城市的比較多,該是戰亂時有條件出走的比較富裕的城市人,這些人,包括很多後來我們都知道名字的推動了香港早期工業化的企業家,像唐英年的父親唐翔千,還有安子介。



我父母的那一輩,是來自農村的,他們雖然都經過戰亂,但在偏僻的農村,戰爭時仍可保住家園,眞正讓他們離開家鄉的,是貧窮。因為本來就務農,到了澳門,幹了一段日子地盤工,一儲到錢,就買了菜地幹回老本行。那時的澳門,土地該還不值錢吧,所以整個馬場區、靑州、園台仔,住的幾乎都是內地移居來澳的菜農。比我父母那一輩晚一點來的,不一定還能買到菜地,他們來的時候,只能住在菜園區附近的木屋區。他們的口中,鮮有省城和上海,更多的是“鄉下”,他們帶來的,好像不是工業和資金,更多的是純粹的勞動力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