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/09/06

我們,誰都替代不了

2009-11-17 信報財經新聞 P43, YZ世代, 80後博客, 姚永發

早陣子在《亞洲星光大道》看見來自台灣年僅十一歲的徐杰,在舞台上獻唱張韶涵的《遺失的美好》:我始終帶着你愛的微笑 一路上尋找我遺失的美好不小心當淚滑落嘴角 就用你握過的手抹掉再多的風景也從不停靠 只一心尋找我遺失的美好有的人說不清哪裏好 但就是誰都替代不了……這幾分鐘的演唱牢牢地吸引着我,開始的時候還不知道為何會令人感動得雞皮疙瘩。正如評判周國豐先生所說:「在徐杰身上找到的就是那一份童真,很多人可能已經忘記用心去投入表演的重要,而用心表演往往能夠感動觀眾。」是啊,徐杰提醒我們,大家每天彷彿只將金錢利益充斥於生命,我們的生活卻好像遺失了什麼美好的東西。




遺失了的理想



呂大樂老師在《四代香港人》形容80後我們的個性是奢侈品:「不要問他們喜歡些什麼,因為對他們來說,這是一個大難題。他們知道別人喜歡他們喜歡什麼,也知道自己不喜歡些什麼,卻不能輕易講出內心真正的最喜歡。」在香港生活,我們說出真正喜歡的確並不容易,從小開始受到社會功利主義的薰陶,勞勞役役的所謂學習,只不過是為將來成為上流階層的台階。



「理想」,我們好像都忘記得一乾二淨。我們現在擁有最多的,本就是青春,擁有最大的奢侈,就是有資格去燃燒青春;但是社會總是催促我們愈快能夠進入成人的金錢世界愈好。最近香港每間大學如火如荼地舉辦開放日,給各位準大學生提供學科的資訊。然而,大學開放日最人來人往,最受歡迎的總是商學院的攤位。相比其他地方,選擇大學學科的最大分別是,歐美地方的學生往往傾向選擇理工或歷史學科,着眼點通常只集中於個人興趣或理想;而我們卻傾向選擇商業學科,在乎的是這門學科將來有沒有「錢途」。



中學時代還是受到父母的「監視」,沒有資格選擇自己喜歡的;到了大學時代,又因應社會的「要求」而隨波逐流。說實話,身邊大部分的大學同學對自己的學科是沒有什麼好感,所選擇的只不過是因為「沒有什麼可以選擇」,這更談不上什麼理想。在三年的大學裏,原應是實踐理想的最佳地方,但現在卻恍如成為遺忘理想的地方,這是何等諷刺?



個性可以不是奢侈品



過往我相信社會上某些職業,譬如是教師、警察甚至是管治者,總得要有點抱負,對社會有點承擔。但我們看到今天的社會,選擇成為教師紀律部隊的,大都是被其薪金福利所吸引,對公務員職位趨之若鶩,甘心願意一生臣服於重複的官僚系統中平淡度過。或者應該這樣說,其實沒有什麼對與錯,因為大家總有為自己選擇的權利,但最想說的是,我們是否應該停一停,想一想,什麼才是自己所喜歡的?



前英國首相邱吉爾(Winston Churchill)曾經說過:「我們仍然是自己命途和靈魂的掌舵手。(We are still masters of our fate. We are still captains of our souls.)」那些胸懷大志,對抗主流價值的反叛,被生活的追追趕趕、功利的社會蠶食得乾淨利落,大家都甘願麻木地接受社會的統一模式。我們把理想興趣都拋諸腦後,遺忘了那一份青年的熱血,很久沒有全心全意想想究竟什麼才是我們所喜歡的。縱使現實如此,「想做」和「能做」是兩碼子的事情,但在僅餘的一絲嘆息裏,面對鏡子真實地反映的自己,是80後的我們此時此刻應為而為之的事情。



「有的人說不清哪裏好,但就是誰都替代不了。」當我們用力地呼出一口氣的時候,這還是暖暖的。人生的確沒有多少個十年,更何況是青春給我們的動力?個性可以不是奢侈品,我們要謹記,沒有人能夠說哪裏好,只有為自己說這裏好,才擲地有聲!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