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/09/06

年青人,看你們的了 (二之一)

飲食男女 ET139, Food Lovers, 中環人食錄, 葉一南

各位八十後,九十後的第四代香港年青人:




你們可能不知道,不過像我們這一輩以上的香港人,都會察覺香港餐廳的食物水準,正在不斷地下降。我一直在想這個課題,希望知道答案。這是世界大趨勢嗎?又不見得。澳洲的食物水準在這二十年進步了不少,我有親身體驗。美國、英國,以前去旅行,吃不得,現在,多了很多名店。日本、法國,當地朋友說,舊派守得住,新派亦精彩。



究竟香港發生了甚麼事 (新加坡亦有類似的情形 )?以前我寫過一篇文章,認為是地產商殺死餐廳。後來我再想,地產商雖然可惡,但論租貴,倫敦及東京亦驚人,貴來貴去,只要有客人肯吃,餐價高一點,亦做得下去。是不是問題出在客人身上呢?於是看一看公司的年輕人,即你們,嘩,嚇一跳,真的沒甚麼要求呢。請各位先不要動怒,你們當中固然有喜歡吃及懂得吃的人,但只佔少數,這是事實。少數,不足以推動香港的飲食業。於是我又寫了一篇文章,說年輕食客不理好醜,只求吃飽,市場如此,餐廳老闆不過是相應行事。



我必須為此而向你們道歉,因為這亦是不正確的結論。我應該要將問題再想下去:為甚麼現在的年輕人,對吃沒要求?



半年前我看了呂大樂先生的《四代香港人》,有新的啟發。本來還是很模糊的概念,直至在最近的一次中學舊生聚會,才清晰起來。我看着這班三十年來勤勞工作的律師、醫生、高官、投資銀行家、商家,突然間,我明白了。原來問題不是出在第四代身上,而是出在你們的父母,香港的第二代身上。五十後及六十後在資源短缺的情況下成長,所以習慣了競爭,時刻不忘出人頭地。在這方面,我們做得很成功。太成功了,成功得忘記了一些核心價值,當中,包括對飲食文化的傳承。



讓我們先來懷舊一下。以前的第一代,會帶着我們,去街市買菜。媽媽買一斤菜,逐檔去看,逐條去選。買雞,會吹雞屁股。買馬友,要近腩的位置。煲湯,會選唐排。每晚六時,她開始做菜。七時,幾兄弟姊妹放好碗筷,擺好陣式。七時半,父親回來,準時開飯。以前吃飯,不看電視。母親負責報告我們的上學情況,父親會透露他的工作情形,姊姊會提出去宿營的要求。一家人各自透過分享食物的過程去傳達各種訊息及互相理解。全家人都視晚上這餐飯是全日的重點。家庭小菜,三餸一湯,沒甚麼特別,就是媽媽用心去做,大家認真去吃。我們跟食物的感情,從此而建立。如果你問任何一個上了年紀的香港人,甚麼菜最好吃?答案一定是家庭菜最好吃。為甚麼?因為用料新鮮,精心挑選,做法簡單,原汁原味,充滿愛心,這就是傳承。



對你們來說,這些都太遙遠了,是不是?我相信你們很少去街市?馬友是甚麼樣子,應該不知道?對。因為當我們這群第二代長大了之後,忙於力爭上游,放棄了繼續這傳承的工作。我們不會去街市買菜,自然不會帶你們,去認識食物材料。我們更不會親自下廚,因為太麻煩,太花時間了。要吃,出外吃,叫外賣,或交給家務助理去辦。做父親的,很多時更是半夜才回來,因為在家吃晚飯,及不上工作應酬重要。我們認為有問題,可以用錢解決;有時間,應該花在「搵食」之上,不應該花在廚房之內。家庭菜,變成有形而無實。你們在這情況下成長,難怪對食物沒有特別的感情,沒感情,怎會有要求?所以,錯不在你們。呂大樂先生說:「當年成長中的『戰後嬰兒』慨嘆無根、苦悶。現在,他們想了很多辦法去悶死下一代。」說得很對。



第二代勤奮、有效率、辦事能力強,這是不爭的事實。但同時地,我們亦不自覺間做了不少「悶死下一代」的行為。下期再談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