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/09/06

「第四代人」與「置業在港島」的迷思

2009-11-05 明報 A30, MP+觀點, 精裝君王論, 蔡子強

日前,曾蔭權出席電台「烽煙」節目為《施政報告》「解畫」,有一位任職醫生的女聽衆致電向他訴苦,說正準備和律師男朋友結婚,但卻發現在港島區根本難以置業,投訴現時港島區樓價連專業人士都無可能供得起,她說:「你話(我)買得起都是那些新界的豪宅,但我返工在中環。」




一石擊起千重浪,這段說話剎那間點燃起很多「第四代人」的共鳴,不單在各大討論區爆發,亦有投稿到報章和應,例如10月18日,《明報》便刊登了肥醫生(@西九龍貧民區)的文章,控訴「第四代香港人買樓置業的艱難」。



落葉歸根,置業安居,我想這是每一個市民的心願,大家都能理解,而很多人亦認同政府有責任為此提供政策環境,讓市民可以圓夢。但為何一定要在港島區置業,這卻是我不能苟同的地方,這更反映一種思維方式的問題。



香港的交通配套已經與10年前大大不同,鐵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達,青衣、將軍澳、元朗和屯門等,再不是昔日交通隔涉的鄉郊。大家坐港鐵由將軍澳又或者青衣到港島,往往三四十分鐘已經可以,所以即使在港島工作,我也看不到有何原因一定要住在港島。



為何要在港島買樓?



到了今天,堅持要在港島置業,我想只有兩個理由:



一、在港島有樓,是作為中上階層的一個status symbol;又或者,



二、港島樓最保值,亦最有升值潛力。



這也很自然,因為很多第四代人,由細到大目睹過不少第二代人,透過在港島買樓,因而賺得人生「第一桶金」,晉身中上階層,亦因而成了自己的模範。但當人人都這樣想的話,港島樓價居高不下,便是自然不過的事情。你想買,因為它最保值,也因為它最保值,所以你亦很難低價買。



肥醫生說的,我不少也贊同,如「東湧線的地鐵可以等上10 分鐘才有一輛列車,但某富商樓盤卻可以坐擁自己的專線地鐵站」等,這都是政府應該改善的地方。我所不同意的是,他把搬入新界住說成一個很委屈、很無奈的選擇。



《M 型社會》批判傳統「購屋信仰」



我也明白,如今年輕一代,受到董建華、羅範椒芬等那個年代,大專教育私營化的錯誤政策所累,導致負債累累,再加上經濟結構轉型,社會階層向上流動機會大大放緩,導致他們經濟狀況與上一代的大學畢業生,根本無法相比,所以曾蔭權要拿現時的樓價與97 年相比,來論證年輕一代的供樓能力,是一個大大的謬誤。但這些都不等於,年輕一代要繼續擁抱傳統「置業在港島」的「購屋信仰」。



除了呂大樂的《四代香港人》之外,三浦展的《下流社會》、大前研一的《M 型社會》,都是不少第四代人朗朗上口、訴說自己坎坷處境的經典書籍。但你估他們又是如何看待新一代的置業買樓的問題呢?



大前研一在《M 型社會》(中譯本,台灣商周出版)(第146-148 頁)中是如此寫的:



「這種執著的『購屋信仰』,其實就是人人都認為自己是社會的中堅階層此一意識下的產物。年輕時薪水低無所謂,反正在年功序列的制度下,自然會加薪、會升職,所以就算日子會過得拮据些,在35 歲至45 歲的時候,都一定編列房貸預算,買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……不過,這種人生規劃現在已經無法成立。因為累積年資、默默埋頭苦幹就會加薪、升職的時代已經結束……總之,以加薪、升職為前提而設定的房貸預算,已讓大家叫苦連天,所以,這根本就是不合邏輯的規劃。」



大前研一的結論,是建議大家租房子或在市郊購屋,總之拋開傳統世俗買屋的框框和迷思,為自已設計一種全新的住家和生活風格,把資源釋放出來,讓自己生活得更充實、更精彩。



錢可以花在更有意義的地方,例如旅遊增廣見聞,又或者發展自己的興趣。人生到了黃昏時回望,可能覺得此生活得更快樂、更有意義。



我明白很多年輕朋友仍然想置業安居,但至少,我會建議大家不要執著于港島區買樓。我不是想以第二代尾、第三代頭的身分講風涼話,事實上,我也沒有在港島區置業買樓,我的老家在港島東,現時家住青衣,每個禮拜往往也要不止一次進出中環、金鐘,但一樣生活得悠然自得。



第四代人應思索新生活方式的可能



我只是想說,很多年輕人接收了「第四代人」、「下流社會」、「M 型社會」等概念,但卻沒有認真消化當中的反思,仍舊以「第二代人」的行事邏輯、遊戲規則,以至成功指標等,來審視和衡量自己的生活,結果只會弄到自己活得不開心,滿肚牢騷,甚至挑起一場世代戰爭。



周日,湯禎兆在《明報》的一篇訪問中說:「(第四代人)太多人喜歡跟遊戲規則走,遊戲規則人家幫你寫好了,你自然不能超越前人。」



我想,要在港島區買樓,何嘗不是如此一個例子。撰寫本文,絕對不是想為大家應不應該在港島置業中環買樓,指指點點,而是想透過寫作這一題目,帶出前述書籍的其中一個中心思想: 「每一個人也都需要有足以因應社會結構變化的生活方式。」



我想呂大樂撰寫《四代香港人》,原意也不是想激化世代之間的仇恨,挑起一場世代戰爭,而是想大家對自己身處的環境、生活方式以及局限,有多一點自省而已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